如果你很好奇什麼是B-Roll(輔助鏡頭),如何拍出具有電影感的B-Roll,那你就來對地方了。今天將介紹10個拍攝B-Roll的實用技巧,讓你的影片提升至另一個檔次。

B-Roll是什麼?

以前對B-Roll的定義

你肯定會想,既然有B-Roll,那應該也有A-Roll吧?

沒錯,Roll這個英文單字代表「卷」的意思,因為在過去,拍片的人會用膠卷來拍攝。而通常他們會使用兩卷鏡頭來拍攝,A-Roll與B-Roll,A,B則代表重要程度。

A-Roll是主鏡頭,用來拍攝重要的故事與人物,比如採訪畫面、Vlog自拍說話的畫面;而B-Roll則是輔助鏡頭,用來補充、替代或銜接A-Roll的鏡頭,例如一些景物的畫面或與主鏡頭高度相關的聯想內容。

簡單來說,若以新聞為例:記者在鏡頭面前播報的畫面可稱之為A-Roll,而畫面切到事件現場的畫面就可稱之為B-Roll。

現在對B-Roll的定義

不過,其實現在對於B-Roll的定義已經有所轉變,它反而成為一種影片的風格類型。已不再是純粹的「輔助鏡頭」,甚至可以獨立出來視為一個動態影像的藝術作品,有點類似MV的感覺。藝術性成分大於故事性。國外的很多影片創作者都紛紛相模仿或發展出具個人特色的B-Roll,例如最有名的B-Roll大神Daniel Schiffer、Peter McKinnon或Peter Lindgren.

B-Roll到底夯什麼?

B-Roll為什麼重要?而且現在越來越夯? 

我直接以大神Peter McKinnon對於B-Roll所做的描述與影片來解釋,你就能感受到了。

 

看完大師的B-Roll,是不是對於他的Vlog旅程更印象深刻了呢,這就是B-Roll的魅力所在。

 

總結來說,B-Roll具有以下的重要性與功能

  1. 隱藏錯誤:B-Roll可以遮蓋A-Roll的瑕疵,拍攝時難免會有一些NG話面,例如:拍攝人物時,表情或動作不對,畫面不好看或有人入鏡等,或講話時會有停頓、咳嗽、吃螺絲等畫面,都可以使用B-Roll來遮掩錯誤。
  2. 增加故事性:當你講到某一個事物時,適時的拍攝該物體的特寫畫面,會增加觀眾對你所說的內容的印象。想像一下如果整支影片都只有一個人在那裡碎碎念,那肯定很無聊。
  3. 烘托氣氛:若用得好的話,它可以當作增強故事的要素,讓整體影片變得更有趣。增加深度與精彩度,同時也讓你的故事更完整,並在進入後製之前,讓你自己有更大的擺盪空間及彈性。
  4. 作為場景與場景間的過場畫面:若前一秒還在室內,下一秒突然跳到室外,會顯得很突兀,因此會需要一些過場畫面來讓觀眾有個緩衝。
  5. 補充素材庫:想像B-Roll就是一道菜上面增添風味的蔥花、蘑菇醬等佐料,他不一定要用在單一道菜上,可以用在很多道菜上。同樣的道理,當你在減某支影片時,可能突然缺少一個陽光灑落的宜人風景照,這時候你剛好在其他地方有拍,那就可以加到這裏來,讓影片更加完整。

 

新手拍攝B-Roll最常犯的5個錯誤

對於新手而言,很多時候他們只認為有拍到畫面就好,並沒有講究畫面的呈現方式,導致整體觀感普通。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五大新手拍攝B-Roll常犯的錯:

 

  1. 畫面單調與固定:新手最常拍攝的角度就是以站立人眼高度拍攝,而因為這是大部分的人看世界的角度,所以這會使畫面過於單調與固定,了無新意。建議可以嘗試用多樣的角度來拍攝,例如俯拍、蹲下或甚至趴下等,會讓畫面看起來更豐富。
  2. 拍攝畫面太短:太晚按快門或太早結束,會讓拍攝畫面太短,導致後製剪輯時素材過短,能夠調整幅度降低,礙手礙腳。所以建議一段畫面最好拍攝至少10秒以上。
  3. 畫面晃動或失焦:即使畫面再怎麼好看,只要晃動與失焦,就等於廢片,會讓觀賞者頭暈、看不清楚,影響觀賞體驗。除了拍攝時馬步要蹲穩、畫面要確保有對到焦外,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防抖、自動對焦的相機或器材,若口袋夠深,不妨升級裝備以避免這些基本的問題。
  4. 畫面構圖不好:構圖是美感的表現,一個頭被切掉或歪斜的畫面總讓人不舒服。而要改善你的畫面構圖,當然有多學問,但新手最基本最基本要知道的就是遵守三分構圖法。另外,也可以多看看大師的作品是如何構圖來培養構圖美感。
  5. 大雜燴或流水帳:最常見的大雜燴影片,就是新手出去旅遊到處拍了一堆畫面,然後全部湊在一起,就輸出了。可能前後無關連,沒有故事性,或者過於冗長,變成流水帳。

10個拍攝電影感B-Roll的技巧?

1.淺景深

也就是背景虛化,讓觀眾更聚焦在你所想表現的物體或人物上,產生立體感與電影感,通常會使用大光圈(數字低的光圈,通常建議使用F2以下的定焦鏡會有很好的淺景深效果)

2.慢動作:

慢動作畫面總能讓觀眾更沉浸在當下的氛圍當中,看清楚每個動態細節。而且拍攝120FPS的慢動作鏡頭對於新手而言是最安全也最常見的拍攝方式,這能讓後製剪輯時能更自由彈性的調整速度(若使用24或30FPS拍攝,則速度拉慢時會有很明顯的不流暢卡頓感)。當然,若你確定這個畫面沒有打算放慢動作,也可以採用24FPS來拍攝,獲取真實的動態感畫面。

3.多視角拍攝:

同一個畫面多拍景種不同的視角,可創造更豐富的觀賞體驗。試想一下,當你想拍你女朋友在海邊漫步的B-Roll時,不要只是拍單一一個視角,可以拍特寫、側拍、由下往上拍或第一人稱(POV,aka 男友視角)等多個鏡頭,這可以讓你在後製時有更多選擇。最好是一個遠景搭配一個近景,才不會產生不舒服的跳剪的畫面。

這裡介紹12種拍攝角度,可以自由運用這12種拍攝角度來創造更豐富的B-Roll畫面喔!

4.焦點變換

若你所拍攝的畫面並沒有太多的移動,畫面就會顯得有些單調;這時候可利用焦點的變換,讓觀眾的眼睛轉移焦點,在同一個畫面創造新的亮點。

舉一個大家應該都看過的電影:007,下面的影片在20秒處畫面對焦由主角轉移到破碎的玻璃杯,讓觀眾看到主角在看的東西。

5.豐富的運鏡

這就是最近很流行的B-Roll,透過豐富的手持運鏡讓畫面與畫面間無縫銜接,創造流暢的畫面,最有名的就屬Daniel Schiffer莫屬,若他是第二,我想沒有人敢說是第一。

當然這需要練習與事前安排,對新手而言可能相對較難,但是若能先利用一些簡單的運鏡方法,可以增添影片的趣味性。

嗯…也許Peter Lindgren的這支可以算是我個人首選最佳B-Roll。

6.縮時攝影鏡頭

創造時間飛逝,物換星移的感覺,非常適合用在場景轉換或時間轉換的地方。當你在戶外拿著相機拍攝時,你可以用你的手機或gopro或備用相機放著讓他做縮時攝影,等於你在拍攝其他畫面時,你也同時獲得了另一個畫面,是個非常事半功倍的好選擇。

7.關聯性與故事性

雖然說B-Roll相較於A-Roll較強調氛圍,但這不代表B-Roll不需要關連性與故事性,若你只是將所有你能找到的好看畫面串起來,它也不會好看,就像吃著頂級牛排配當歸鴨肉麵線與咖啡,味道一定很奇怪。

所以拍攝與剪接時,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關聯性可以是同樣的形狀、顏色、或元素。畫面與畫面之間的故事性則是因果關係,例如上一個畫面是丟球,下一個畫面自然要接接球;若上一個畫面是主角在拿相機拍東西,下一個畫面應該接他拍了什麼東西。

8.畫面與音樂的節奏感

B-Roll一慣的特點是,現場的聲音通常會被靜音,例如現場的人生、風聲。取而代之的是創造氛圍的背景音樂與明顯的音效(通常是後製的音效,除非現場有很好的收音),讓觀眾有種抽離現實,進入創作者所想呈現的世界裡頭。因此,畫面與音樂若能完美融合,將能大大提升沉浸感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每一次的轉場切在音樂的拍點上。

9.適時加入一些音效

音效的使用可以增添畫面的沉浸感,例如拍攝到海邊,就可以加一些海浪聲,拍到綠樹,可以加一些鳥聲。但是切記不要太大聲或聽起來太假,以免讓觀眾感覺很突兀。

10.快速剪接風格B-Roll(Quick-cut B-Roll)

誰說B-Roll一定要慢動作且很長。若你想呈現快節奏的B-Roll或你純粹時間不夠、懶得剪那麼多,快速剪接風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也是另一種風格的B-Roll呈現方式。例如:

以上就是關於B-Roll的解說與應用,若你還有更多更棒的拍攝方法與建議,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喔!

想看更多大神作品?